乙肝患者母婴遗传吗

乙肝患者不会母婴遗传,但存在母婴传播的风险。


乙肝,全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乙肝不是遗传性疾病,其遗传主要是染色体异常造成,而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感染乙肝病毒后引起的疾病,不存在染色体异常的问题。因此,母亲是乙肝患者,孩子被遗传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概率为0。

然而,乙肝存在母婴传播的风险。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以及产后,乙肝病毒有可能通过以下途径传染给孩子:

  1. 宫内感染:在妊娠中晚期,乙肝病毒可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造成宫内感染。这种感染的概率相对较低,约占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5%。
  2. 分娩过程感染: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可能会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从而感染乙肝病毒。这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
  3. 产后感染:产后,母亲与孩子密切接触,如母乳喂养时乳头破裂、婴儿口腔损伤等,也可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播。但母乳喂养本身并不增加乙肝母婴传播的风险。

如何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1. 孕期管理: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监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定量等指标。如果乙肝病毒DNA定量较高,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体内的病毒载量。
  2. 分娩方式:分娩方式的选择对母婴传播风险的影响不大,但产程中的损伤可能增加感染机会。因此,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3. 新生儿免疫接种:新生儿出生后,应在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乙肝疫苗需要按照0-1-6月的程序完成三针接种,以提高免疫效果。
  4. 产后护理:母乳喂养时,母亲应注意乳房的护理,避免乳头破裂。如果发生乳头破裂或婴儿口腔损伤等情况,应暂停哺乳。
本周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