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很简单,因为国内的靶向药要么没上市,要么上市后价格贵到吃不起,自然很多家庭也治不起。
而在国内上市的靶向药仅为美国的1/4不到,且一旦产生耐药性后,担心无药可用,陷入两难境地,所以国内常会推荐靶向药放在后面使用。而国外经临床试验成功,便被获批上市,等再国内上市,大部份,也至少得5-6年才会有,好不容易等到国内上市了,结果发现,原来这药吃不起,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期待中等来的结果却是如此的荒凉!
举例说明:辉瑞生产的ALK+克唑替尼,中国上市的价格5.2万/月,而海外上市的价格1.7万/月;中国上市的AZD9291价格2万/月,而海外仿制药价格0.7万/月;易瑞沙,特罗凯等等靶向药物的价格悬殊也在此行列之中,而云天慈航恰好填补这一需求空缺,为患者寻得全球最经济药物,让您获得更高效的肿瘤治疗药物与方案,让不少患者重获生命的选择权。
随着医学研究的扩展,在肿瘤的治疗方案上,患者可有更多的治疗方案选择,从单一的 化疗,放疗 进展到 精准的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化疗→(放疗)→靶向药;
有的会选择化疗→中药;
靶向药→(化疗);
化疗→(放疗)→免疫治疗;
不同的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固然不同,但是同种肿瘤类型的患者,治疗方案也会存在很大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今天云天慈航君跟大家一起来讲解讲解。
一、化疗治疗
化疗就是用一些有杀灭细胞活性的药物杀死癌细胞,通常生长活跃的细胞会对这种药物比较敏感,而癌细胞就正在体内疯狂的生长增殖和分裂,所以化疗药物对癌细胞会起到作用。
只可惜我们体内生长比较快的正常细胞也会对化疗药物有反应,比如骨髓细胞、头发毛囊细胞等,这就是为什么会在化疗期间出现一些白细胞减低、掉头发等的副作用。
二、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前提必需得知道该肿瘤组织基因结果,靶向药物才能针对性的起作用,也叫精准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指通过基因或者分子选择(检测基因),针对性地发现早期病变细胞,或者针对性地杀死恶性肿瘤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生存。这一划时代的生物肿瘤疗法将大大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副作用,减轻痛苦,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使生命得以有效延长。
靶向药物通过基因阻断肿瘤的生长刺激因子,让肿瘤得不到足够的营养,限制它的发展,最终“饿死肿瘤 ”。并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直接针对疾病的根源——异常的基因本身而发挥治疗作用。
靶向药虽然不会出现像化疗引起掉头发、白细胞降低这样的副作用,但是也会有副作用表现,比如常见的皮疹和腹泻,头痛等,不过这些副作用都可以通过药物对症进行纠正与缓解。
三,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弥补了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的弊端。
免疫治疗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
就拿当下倍受关注的PD-1/PD-L1来说。
PD-1/PD-L1抗体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一大热点。PD-L1/PD-1抗体属于免疫检查点阻断药物。其作用机理通俗来讲,就是肿瘤细胞借助PD-L1与T细胞的PD-1结合,“欺骗”T细胞,逃避T细胞的识别,继续在体内横行霸道。而PD-L1/PD-1抗体则可以帮助T细胞揭开肿瘤细胞伪善的面纱,恢复其对肿瘤细胞识别和杀伤。
PD-1抗体的抗癌效果是前所未有的,一次次地在美国临床肿瘤年会上刮起黑色旋风。据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委表述:PD-1抗体的效果是过去30年里抗癌效果最好的。根据目前的临床试验,PD-1抗体能控制 50%的皮肤癌病人的癌症进展,治愈10%左右的皮肤癌病人;对于顽固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也能对24%的病人起到控制效果;利用PD-1抗体针对肾癌,胃癌,乳腺癌,膀胱癌,血癌,头颈癌、肠癌和脑瘤等癌症的临床疗效也正在临床试验之中。
1)化疗与靶向治疗
以肺癌举例,在国内无法手术的肺癌晚期病人,一般医生推荐一线治疗就是化疗,化疗几期后出现病情进展的情况,那一线治疗就失败了,然后开始二线治疗。二线治疗,一般是换二代化疗药或者使用靶向药,也有在三线治疗才开始使用靶向药的,用药方案也跟医生的使用习惯和患者的身体情况有关。但是根据国际上非小细胞肺癌(NSCLS )治疗指南里面所说,推荐有EGFR或者ALK基因突变的IV期肺癌患者把靶向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所以至今在学术界,化疗和靶向药如何使用效果更佳,仍然存在很大争议。
国内多数专家认为对于较为年轻患者来说,先行化疗优于靶向药物治疗,因为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对放化疗的耐受性更佳。如果不能耐受放化疗,再采取靶向治疗,更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2)PD-1/PD-L1免疫治疗
美国PDA已批准PD-1免疫疗法Keytruda/Opdivo/Tecentriq 用于 一线治疗PD-L1阳性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具体为肿瘤高水平表达PD-L1(肿瘤比例得分[TPS]≥50%)、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肿瘤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开展,研究数据显示,在任意PD-L1表达水平的NSCLC患者中,与多西他赛化疗相比,Keytruda显著延长了总生存期(OS)显着改善。常见的不良反应(>20%)包括疲劳,肌肉骨骼疼痛,瘙痒,食欲降低,恶心,腹泻,便秘和皮疹。
而在PD1/PD-L1的研究中,2000年被发现PD-L1就是PD-1的配体,两者结合可以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负调控淋巴细胞的激活,并在2001年发现另一个PD-1的配体PD-L2,其功能和PD-L1类似。基于这些前期研究的不断推进,才有了后期临床广泛的应用。在2013年肿瘤免疫治疗因其对于常规疗法无效的晚期肿瘤患者具有显着疗效,被 Science 评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之首。
从2014年开始截止到目前已经批准的PD1抑制剂百时美施贵宝的Opdivo(Nivolumab)、默沙东Keytruda(Pembrolizumab),PD-L1抑制剂罗氏的Tecentriq(Atezolizumab)、默克/辉瑞共同开发的Bavencio(Avelumab)以及新进入场的阿斯利康Imfinzi(Durvalumab),总共五种单抗类药物,在FDA累积获批22次,覆盖八种癌种(如果MSI作为分子标志物也算一种癌种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