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乙肝病毒(HBV)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人体,日常接触如共餐、拥抱等一般不会传播。以下是具体传播途径及科学依据的详细解析:

一、血液传播(核心途径)

原理: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血液,直接感染肝细胞。
常见场景

  1. 共用针具
    • 静脉注射毒品者共用未消毒的针头、注射器,是乙肝传播的高风险行为。
    • 数据支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35%的乙肝感染通过共用针具传播。
  2. 医疗操作感染
    • 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针灸针、手术器械、内镜等)。
    • 非法采供血或输血未检测乙肝病毒(现正规血站已强制筛查,风险极低)。
  3. 血液制品污染
    • 输入未灭活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如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
  4. 其他血液暴露
    • 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
    • 纹身、穿耳洞、针灸等操作未使用一次性器械或未彻底消毒。

关键点

  • 病毒需直接进入血液才能感染,皮肤完整时接触血液不会传播。
  • 病毒在体外干燥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但常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液、酒精)可快速灭活。

二、性接触传播(重要途径)

原理:乙肝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中,通过性行为黏膜接触传播。
常见场景

  1. 无保护性行为
    • 异性或同性性行为中未使用安全套,尤其是存在生殖器破损或炎症时。
    • 数据支持:性传播是发达国家乙肝感染的主要途径,约占新发感染的1/3。
  2. 多性伴或高危性行为
    • 与乙肝感染者或未接种疫苗的性伴侣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关键点

  • 性传播风险与病毒载量相关:高病毒载量(>10⁶ IU/mL)者传染性更强。
  • 接种乙肝疫苗并产生保护性抗体(表面抗体阳性)可完全预防性传播。

三、母婴传播(垂直传播)

原理:乙肝病毒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密切接触从感染母亲传播给新生儿。
传播阶段

  1. 宫内传播
    • 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概率约5%-10%,多发生于孕晚期)。
  2. 产时传播
    • 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亲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主要传播途径,概率约70%-90%)。
  3. 产后传播
    • 通过母乳喂养或日常密切接触传播(概率较低,若母亲乳头破损或婴儿口腔溃疡可能增加风险)。

关键点

  • 高风险因素:母亲HBV DNA > 2×10⁵ IU/mL、e抗原(HBeAg)阳性、未接种乙肝疫苗。
  • 阻断措施
    • 孕妇在孕24-28周开始抗病毒治疗(如替诺福韦)。
    • 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 母乳喂养前确认母亲无乳头破损、婴儿无口腔溃疡。

阻断效果

  • 规范干预后,母婴传播率可降至<1%,接近零感染。

四、其他潜在传播途径(风险极低)

  1. 唾液传播
    • 乙肝病毒在唾液中含量极低,且需通过口腔或消化道破损处进入血液才可能感染。
    • 结论:共餐、接吻、咳嗽、打喷嚏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乙肝。
  2. 蚊虫叮咬
    • 蚊虫叮咬仅吸血不注血,且病毒无法在蚊虫体内复制,无传播风险。
  3. 消化道传播
    • 乙肝病毒不耐胃酸,摄入后会被消化酶破坏,无法通过食物或水传播。

五、如何预防乙肝传播?

1. 接种乙肝疫苗(最有效手段)

  • 接种对象:所有新生儿、未感染且未接种疫苗的成人(如性伴侣、家庭成员)。
  • 接种程序:按0、1、6月方案接种3针,接种后95%以上人群可产生保护性抗体(表面抗体≥10 mIU/mL)。
  • 有效期:抗体可维持10-30年,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补种。

2. 避免高风险行为

  • 血液安全
    • 不共用针具、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 医疗操作选择正规机构,确保使用一次性器械或严格消毒。
  • 性行为防护
    • 使用安全套,性伴侣接种乙肝疫苗并确认抗体阳性。
  • 母婴阻断
    • 高病毒载量孕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和新生儿免疫接种。

3. 感染者管理

  • 规范治疗:慢性乙肝患者需定期监测HBV DNA、肝功能,必要时抗病毒治疗以降低传染性。
  • 告知义务:感染者应主动告知性伴侣、家庭成员自身感染情况,督促其接种疫苗。

六、常见误区澄清

  1. 误区1:“与乙肝患者共餐会传染”
    • 事实:乙肝病毒不通过消化道传播,共餐、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安全。
  2. 误区2:“乙肝母亲不能母乳喂养”
    • 事实:规范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后,母乳喂养风险极低,但需避免乳头破损和婴儿口腔溃疡。
  3. 误区3:“成年人不会感染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