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传播途径有几种类型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血液传播

  1.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如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可导致感染。虽然目前血液制品的筛查技术已经非常严格,但在一些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仍存在通过输血感染乙肝的风险。

  2. 经皮暴露传播:通过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内窥镜等)、侵入性诊疗操作(如手术、拔牙等)以及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卫生用品,若这些物品被乙肝病毒污染,病毒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

二、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密切接触时。

  1. 分娩时传播:在分娩过程中,婴儿可能因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而感染乙肝病毒。若母亲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乙肝病毒DNA(HBV DNA)载量较高,则婴儿感染的风险更大。

  2. 产后传播:产后,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密切接触(如母乳喂养、亲吻等)也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在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母乳喂养并不会显著增加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三、性传播

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接触,尤其是多个性伴侣、性乱者以及男男性行为者,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较高。性传播中,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的黏膜或皮肤进入人体。

四、其他传播途径

  1. 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损伤进入人体。例如,纹身、打耳洞等操作若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也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2. 医源性传播:在医疗过程中,若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这包括手术、注射、采血、针灸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