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治疗方法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治疗目标、药物选择及疗程上,具体如下:
一、治疗目标差异
-
急性肝炎
核心目标是促进病毒清除与肝脏修复,利用免疫系统自限性实现临床治愈。多数患者无需长期治疗,仅需对症支持。
-
慢性肝炎
核心目标是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至肝硬化或肝癌,需持续管理以维持肝功能稳定。
二、药物选择与疗程
-
急性肝炎
-
抗病毒治疗:仅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化疗后人群)或病毒复制活跃者,常用药物为恩替卡韦分散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疗程通常不超过6个月。
-
保肝治疗:所有患者均需使用,如复方甘草酸苷片降酶、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退黄,疗程约2-4周。
-
支持治疗:卧床休息、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蛋类)、静脉补充葡萄糖及维生素C,持续至症状缓解。
-

-
慢性肝炎
-
抗病毒治疗:所有患者均需长期用药,首选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需每日服用且定期监测病毒载量,疗程可能持续数年甚至终身。
-
免疫调节治疗:适用于年轻、肝功能代偿良好者,如干扰素α注射液,疗程固定(通常48周),但可能引发发热、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
保肝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常用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片,需与抗病毒药物联用,疗程根据肝功能恢复情况调整。
-
中医治疗:辨证施治使用茵陈蒿汤、柴胡疏肝散等方剂,缓解胁痛、黄疸等症状,但疗效个体差异大,需专业中医师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