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即丙型病毒性肝炎,是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脏损害,属于乙类传染病。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血液传播:
-
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如果所输的血液或血制品(如血液成分、凝血因子、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中含有丙型肝炎病毒,那么接受者就有可能被感染。
-
经破损的皮肤传播:例如,在纹身、穿耳洞、使用非一次性注射针头或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等过程中,如果直接接触了感染者的血液,就可能被感染。此外,共用注射器也是血液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
母婴传播:
-
如果孕妇携带丙型肝炎病毒,那么她可能在分娩时将病毒传染给婴儿。这种传播方式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当婴儿的产道接触到感染者的血液时。此外,产后母亲与婴儿的密切接触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
性传播:
-
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尤其是不安全的性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或多个性伴侣等。虽然丙肝的性传播风险相对较低,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
-

-
其他传播途径:
-
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梳子、指甲剪、剃须刀和牙刷等个人护理用品,如果使用者中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那么其他使用者就有可能被感染。
-
特殊体液传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丙型肝炎病毒也可能通过唾液、汗液等体液传播,但这种传播途径相对较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