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教你学会如何看尿常规 |【福生国际医疗】

福生国际医疗

十分钟教你学会如何看尿常规





很多医院已经开通方便门诊,只要患者带着尿液,半小时左右便可领取化验单,很多检查项目患者表示看不懂,问医生,医生只是说没事或者交给其他科室。到底这些项目都是什么呢?代表我们哪个器官发出的信号呢?今天来给大家讲一下尿常规项目,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自身的健康情况。





什么是尿常规?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尿液的化验检查还可以反映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


1、尿白细胞(LEU)


 尿白细胞是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存在于血液中,但由于一些原因部分白细胞混入尿液就形成尿白细胞。尿常规白细胞是做尿常规检查三种细胞中的白细胞。正常尿液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一般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HP)白细胞为1~2个,仍属正常。如每高倍视野超过5个白细胞,则称为镜下脓尿。镜下脓尿提示尿道有化脓性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或尿道炎、肾结核等;肾小球肾炎时,尿内白细胞也可轻度增多。


2、亚硝酸盐(NIT)


   某些泌尿系统存在的细菌可以将尿中蛋白质代谢产物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因此测定尿液中是否存在亚硝酸盐就可以快速间接的知道泌尿系细菌感染的情况作为泌尿系感染的筛查试验。

临床上尿路感染发生率很高并且有时是无症状的感染在女性病人中尤其如此诊断尿路感染需做尿细菌培养需较长时间和一定条件而尿亚硝酸盐定性实验可以很快的得到结果有助于该病辅助诊断。

当明显尿路感染者利用细菌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的特性酚类偶联产生红色为阳性反应。

尿亚硝酸盐阳性率取决于尿液在膀胱中存留时间大于4小时阳性率可达80%若尿路感染细菌不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尿在膀胱停留时间较短或尿中缺乏亚硝酸盐也会产生阴性结果阳性结果提示尿中存在细菌数100000/ml以上。


3、尿蛋白(PRO)


 标准值或现象: +-(+表示轻度白色混浊,-表示清淡无混浊,两者或介于两者之间为正常)

 尿内出现蛋白称为蛋白尿,也即尿蛋白。正常尿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尿中蛋白增加,尿常规检查可以测出即为蛋白尿。蛋白尿是肾脏病的常见表现,全身性疾病亦可出现蛋白尿,以糖尿病为主的尿蛋白最常见。



4、葡萄糖(GLU-U)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糖的分解和合成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中,保持相对恒定。血清葡萄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一般禁食8-12h后空腹抽取静脉血,标本在1小时内送检,血糖测定是诊断糖尿病的最主要检查项目之一。正常值:成人4.2-7.0mmoL/L;儿童3.3-5.5mmoL/L。


5、酮体(KET)


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肝内的NEFA是酮体的主要来源。血浆中胰岛素浓度轻度增高就会明显抑制血浆NEFA和酮体的生成。因此,当出现酮体阳性酸中毒的时候,胰岛素被当成首选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患者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情况下,仍然出现酮症。所以,从预防的角度看,严防饥饿更重要。


6、尿胆原(URO)


   肝脏障碍或红细胞损坏引起溶血时,尿液中的尿胆原就会变多。人们常说“肝脏不好的人尿液会变浓”,就是因尿中胆质原变浓所致。尿胆原是由胆红素转化而来,所以血液中的胆红素值升高时,就会出现黄疸,如排出不受阻的话,尿胆原的值也会变高。


7、胆红素(BIL)


   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它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它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有毒性,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不可逆的损害,但也有抗氧化剂功能,可以抑制亚油酸和磷脂的氧化。
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总
胆红素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偏高,直接胆红素偏高,说明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受到损害,肝功能减退,肝脏不能完全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同时肝内胆管受压引起了排泄障碍,直接胆红也不能完全排到胆道,同时有可能伴有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直接胆红素: 说明是由阻塞性黄疸造成的。
间接胆红素: 说明可能是溶血性黄疸造成的,直接胆红素升高也可能会有输血时血型不合,贫血等原因


在肝功能化验里,胆红素正常值范围如下:
总胆红素      1.71~21 μmol/L(0.1mg/dl~1.0mg/dl)
直接胆红素  0~7.32 μmol/L  (0~0.2mg/dl)
间接胆红素  0~13.68 μmol/L(0~0.8mg/dl)


8、PH值(PH-U)


尿液酸碱度,标准值或现象:5.5~7.5 是氢离子活度指数是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总数和总物质的量的比。尿常规pH值是做尿常规检查时尿液的酸碱度的值。因为pH在化学上是溶液酸碱度的代号。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平常饮食条件下,尿pH值为4.6~8.0,平均为6.0,即正常尿液呈现弱酸性。肾炎、肾结核常见酸性尿,I型肾小管碱中毒可见碱性尿。新生儿生后头几天因尿内含尿酸盐较多而呈现强酸性,以后接近中性或者弱酸性,PH多为5-7。


尿常规pH值减低: 见于糖尿病、痛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尿常规pH值增高: 见于频繁呕吐、泌尿系统感染、服用重碳酸盐药、碱中毒。

尿液的酸碱度变化主要来源于人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的成分。


9、比重(SG)



标准值或现象:1.010~1.030。尿比重(SG)即尿比密,是指在4摄氏度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因尿中含有3-5%的固体物质,故尿比冗长大于纯水。尿比重高低随尿中水分、盐类及有机物含量而异在病理的情况下还受蛋白、尿糖及细胞成分等影响,如无水代谢失调,尿比重测定可粗略反映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该项检查适应于患有肾脏疾病者,脱水或水过剩者,以及怀疑有异常物质排泄时。晨尿或通常饮食条件下:1.015-1.025; 随机尿:1.003-1.035。


10、隐血(BLU)


尿潜血是通过尿常规检查出来的,尿常规中有一项红细胞。如果红细胞增多(正常是阴性的),以其数量来讲,少数就可以称为尿潜血,而尿潜血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指标,到底是阴性还是阳性,如为阳性,是几个加号,加号越多,表示越严重。

一般而尿潜血言归因于下列三项原因,一是炎症,一是结石,再则是肿瘤。关于炎症方面,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除了可能会有血尿发生,尿液检查也会有潜血发生,结石本身不论是肾脏、输尿管或膀胱结石,都可能造成潜血,其他情形如生理期时,便秘也可能造成潜血。尿潜血另外肿瘤也会引起潜血,如肾、膀胱、输尿管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当然年纪大的男性因为前列腺肥大也因为余尿多,膀胱易发炎,前列腺表面血管充血,加上小便困难,在用力解尿后,可能发生血尿或潜血的情形。


11、抗坏血酸(VC)



实际上就是维生素C,抗坏血酸缺乏,丧失了它最重要的功能,即羟脯氨酸和赖氨酸的羟基化过程不能顺利进行,胶原蛋白合成受阻,引起坏血病的发生。早期表现为疲劳、倦怠,牙龈肿胀、出血、伤口愈合缓慢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

长期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营养缺乏病称坏血病(scurvy),临床上典型的表现为牙龈肿胀、出血,皮肤淤点、淤斑,以及全身广泛出血为特征。早在16世纪前后,已观察到这种缺乏病的流行。大规模的维生素C缺乏病已少见,但在婴幼儿和老年人中仍有发生。成年人中坏血病较少见,但限制饮食或长期又不吃果蔬者,常会导致维生素C缺乏病。


12、颜色(COL)

标准值或现象:  淡黄色,尿液颜色 正常人尿液是淡黄色,清晰透明的液体。当人们饮水较多时,排尿的次数和量会相应增加,此时尿液会呈很浅的黄色。当饮水较少或出汗很多时,排尿的次数和量也会相应减少,此时尿液会呈深黄色。尿液颜色及溶解物质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注:尿分析仪打印的尿液颜色英汉对应关系:LT:浅;DK:深;YELLOW:黄色;ORANGE橘黄色;BROWN:棕色;RED:红色;BLUE:蓝色;GREEN:绿色


13、透明度(TMD)

标准值或现象:  透明,尿常规透明度是尿常规检查的项目之一,正常尿液是透明的,放置后可出现轻微混浊。排出的新鲜尿液呈混浊状,多为病理性。可见于肾性血尿、脓尿、菌尿、乳糜尿等。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14、吞噬细胞(TSXB)


吞噬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白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是构成人体免疫机制能力的主要细胞之一,可以吞噬外来入侵的各种病原体,提高机体的抗病功能。一旦发现有白细胞过少等异常情况,就要及时服用药物治疗,平时应注意多吃富有营养的食物,像瘦肉、牛奶和豆类食物都要适当吃一些,并坚持每天慢跑或者做其他有氧运动,以增强自身体质和免疫功能。


15、白细胞管型(U_WBC-C)


标准值或现象:  阴性,白细胞管型(leucocytescasts)管型内含有白细胞,由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聚集而成,可单独存在,或与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并存。当不染色时在普通光镜下难以与上此细胞区别,染色标本可仔细观察核及胞质。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阳性,此种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可结合临床患者有无感染症状给予诊断,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有红斑狼疮肾炎患者亦可见到。管型内含有许多白细胞(或脓细胞),表示肾小管内有炎症变化。白细胞管型增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如白细胞变化称为脓细胞管型,见于化脓性炎症。白细胞管型有时见于急性肾炎。


16、颗粒管型(KLGX-F)


标准值或现象: 阴性,颗粒管型的常见程度仅次于透明管型,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成,或者透明管型之中包涵血浆蛋白(如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轻链的聚集体之后,均可形成颗粒管型。颗粒管型为肾实质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蛋白上形成的,颗粒总量超过管型的1/3,可分化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不过,这种分类并没有诊断意义。开始时多为细颗粒管型,在肾脏停滞时间较长后,粗颗粒碎化为细颗粒。


1)、粗颗粒管型,在蛋白基质内含有较多粗大而致密的颗粒,外形较宽易断裂,可吸收色素而呈黄褐色,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2)、细颗粒管型,在蛋白基质内含有较多的细小而稀疏颗粒,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颗粒管型与透明管型相比,颗粒管型通常更像雪茄形,且折光指数较高。颗粒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意味着慢性肾脏疾病;另外,与透明管型一样,亦可见于剧烈运动。


17、透明管型(U_TM-CA)


标准值或现象:  阴性,透明管型最为常见,是由肾单位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amm-Horsfall粘蛋白凝固而形成的,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粘蛋白广泛存在的条件下,各种构成成分包涵或粘附在透明的粘蛋白基质(即透明管型)之中就会形成其他类型的管型。在运动、发热、麻醉和应用利尿剂时可一过性增高。在肾病综合症、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可见增多。


18、红细胞管型(U_RBC-)


标准值或现象: 阴性为蛋白基质中嵌入红细胞所致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只是线,有时甚至残损不全。当红细胞形态完整时易于识别,有时可因溶血在染色后仅见红细胞残影,如红细胞已崩解破坏,使管型基质呈红褐色后称“血液管型”或“血红蛋白管型”。尿中见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单位内有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血红蛋白管型也可见于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后应时及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术后产生排异反应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它胶析性能疾病、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时红细胞管型也可能是唯一的表现。


19、蜡样管型(LYGX)


标准值或现象:阴性,又称蜡状管型,由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在肾小管中长期停留变性或者直接由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形成。呈质地厚、有切迹或扭曲、折光性强的浅灰色或者浅黄色蜡烛状,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20、①、白细胞镜检(WBC-J1) 标准值或现象:2~5/HP

②、红细胞镜检 标准值或现象:0/HP


尿沉渣镜检(Examination of urinary sediments),是将新鲜尿离心后,经显微镜检查尿沉淀物中各种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尿沉渣镜检尤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白细胞:  尿中白细胞多为分叶形白细胞,这些白细胞有分叶核、颗粒,大小约为红细胞的1.5倍。某些中性粒细胞比一般的白细胞大,其胞浆颗粒呈Brownian运动。这种白细胞称作颗粒运动或“GLITTER”细胞。这些细胞最被认为是病理性肾盂肾炎的指征,但现在则被认为是尿液低渗的原因所致。有白细胞存在的尿液对白细胞酯酶试验应呈阳性反应。

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呈圆形,比白细胞稍大。每个细胞含有一个较大的核。膀胱上皮细胞比肾小管上皮细胞大,形状为平板形、矩形或柱形。

鳞状上皮细胞呈平板形细胞,含单个小核及大量胞浆。这些细胞大多数是由阴道或外阴的污染所致,但有些是来源于尿道。





热文推荐



电话:0411-39560650 邮箱:dllcw@163.com

© 2015-2024 大连福生一家医疗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辽ICP备17003284号-1